|
|
考虑主余震效应的自复位支撑RC框架结构设计方法 |
谢行思 徐龙河 敬祺轲 |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
|
Design approach of self-centering braced RC frame structure considering the main and aftershock effect |
Xie Xingsi Xu Longhe Jing Qike |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
|
摘要 自复位支撑集成耗能与复位能力,在地震作用下有效保护主体结构,消除残余变形。地震过后常伴有强度较大的余震发生,易加重累积损伤,导致结构发生更严重的破坏甚至倒塌。为此,提出了考虑主余震效应的自复位支撑RC框架结构设计方法,以结构损伤等效为原则,引入地震影响系数修正系数并给出建议取值。通过改变自复位支撑设计参数,对一支撑框架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并将其与初始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结构在主余震作用下的残余位移更小,均值仅为0.05%,层间位移角较初始结构明显减小,加速度响应较初始结构减小12.7%~29.4%。随着地震强度增大,结构在余震时期耗能增长的主要来源由结构阻尼变为支撑,说明强余震作用下,自复位支撑充分发挥耗能能力,避免结构发生倒塌。
|
|
关键词 :
主余震,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自复位支撑,
抗震性能,
设计方法
|
|
[1] |
陈尚 蒋欢军. 基于变形的非均匀锈蚀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55(S1): 1-8. |
[2] |
刘立平 韩树旺 李瑞锋 邓飞. 基于隔震支座的吊脚框架结构刚度调整及其抗震性能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55(S1): 101-111. |
[3] |
袁书成 林海锋 朱占元 邹祖银 梁危. 现浇构造柱对砌体填充墙钢框架抗震性能影响[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55(S1): 16-24. |
[4] |
马哲昊 张纪刚 李芦钰 陈德刚 赵国良. 基于人工消能塑性铰的装配式RC框架-摇摆墙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55(S1): 65-74. |
[5] |
聂鑫 刘泰. 混凝土⁃混凝土组合梁弯曲受力性能试验及数值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55(8): 14-25. |
[6] |
周云 陈章彦 李定斌. 抗震韧性非结构构件研究与应用[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55(6): 15-25, 35. |
[7] |
张清华 笪乐天 李明哲 劳武略 崔闯. 基于多失效模式损伤度相容的钢桥面板抗疲劳设计方法[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55(12): 80-93. |
[8] |
呼辉峰 刘界鹏 李江 程国忠. 新型防屈曲高强钢腹板可更换钢连梁抗震性能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55(12): 25-35. |
[9] |
郭婷 杨娜 周海宾 王双永. 穿斗式纵向木构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1, 54(S): 34-41. |
[10] |
莫琳琳 陈宗平 徐定一. 型钢混凝土L形截面柱压弯剪扭的抗震性能[J]. 土木工程学报, 2021, 54(9): 66-78. |
[11] |
尚庆学 张锡朋 王涛 周中一 李吉超. 墙式连接金属阻尼器RC框架振动台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1, 54(9): 14-27, 128. |
[12] |
班慧勇 赵平宇 周国浩 石永久 刘锟. 复合型高性能钢材轴压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1, 54(9): 39-55. |
[13] |
吴轶 杨春 陈力邦 吴俊陶. 梁柱-支撑式胶合木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1, 54(8): 43-55. |
[14] |
颜桂云 余勇胜 吴应雄 郑莲琼 薛潘荣. 可恢复功能预制装配式损伤可控钢质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1, 54(8): 87-100. |
[15] |
王友德 史涛 徐善华 牛荻涛. 一般大气环境锈蚀钢柱抗震性能试验与数值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21, 54(6): 62-7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