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维应力状态下LYP225钢的循环本构模型及断裂准则研究 |
王苑佐1 刘笛1 黎燕文2,3 杜修力1 |
1.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4
2.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1
3.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
|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n constitutive model and fracture criterion of low yield point steel under triaxial stress states |
Wang Yuanzuo1 Liu Di1 Li Yanwen2,3 Du Xiuli1 |
1.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Security and Disaster Engineering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and Urban Scien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3. School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China |
[1] |
王亚宁 孙风伯 赖莹 黄蕴晗 张静涛. 循环扭剪荷载下砂性土孔隙水压力生成影响因素和本构模型的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4, 57(S2): 47-52. |
[2] |
张利朋 谢启芳 刘伊津 吴亚杰. 循环荷载作用下木材顺纹受力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4, 57(3): 42-58. |
[3] |
袁野 张其林 罗晓群 顾锐杰 黄永. STFE膜材力学试验与材料本构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4, 57(10): 11-24. |
[4] |
邵龙潭 吴雪晴 田筱剑 郭晓霞 陈之祥. 基于图像测量三轴试验的土的本构模型构建方法[J]. 土木工程学报, 2023, 56(S2): 11-19. |
[5] |
于化月 李顺群 万勇 郭林坪 陈之祥. 加卸载循环下挡墙后砂土的三维应力状态测试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3, 56(S1): 35-42. |
[6] |
张利朋 谢启芳 刘伊津 张保壮 吴亚杰. 考虑地震应变率效应的木材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J]. 土木工程学报, 2023, 56(3): 22-31, 43. |
[7] |
黄谢平 孔祥振 陈祖煜 方秦. 冲击爆炸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两类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对比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55(8): 35-45. |
[8] |
周峙 张表志 张家铭 罗易. 基于COD断裂准则的土体干缩裂隙萌生扩展力学机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2, 55(11): 62-71. |
[9] |
戎翀 史庆轩. 钢桁架约束混凝土组合柱约束机理及截面曲率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21, 54(1): 49-61. |
[10] |
张浩 连鸣 苏明周 程倩倩. 带可更换低屈服点耗能梁段-端板连接的#br#
钢框筒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20, 53(7): 28-42. |
[11] |
肖建庄 王春晖 郑振鹏 肖绪文. 再生骨料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J]. 土木工程学报, 2020, 53(11): 46-54. |
[12] |
杨 涛 裴永盛. 桩承式路堤土拱数值模拟中路堤土本构模型的选择[J]. 土木工程学报, 2019, 52(S2): 7-13. |
[13] |
吴雷晔 朱 斌 陈仁朋 孔德琼. 波浪-海床-结构物相互作用离心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J]. 土木工程学报, 2019, 52(S2): 186-192. |
[14] |
李忠友 刘元雪 姚志华 徐 旭 武银凤. 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混凝土力学损伤模型[J]. 土木工程学报, 2019, 52(S1): 23-30. |
[15] |
施 刚 高 阳 王 珣 张 勇. 低屈服点钢低周疲劳性能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9, 52(1): 20-26,52. |
|
|
|
|